学科跨越式发展期(2003年—2022年)
(第四部分)
(4)重大项目和成果
本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具体来说,本学科主要开展Navier-Stokes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和稳定性,理想流体中的稳态涡环现象,Monge-Ampère方程及最优传输问题的相关研究,以及表示论相关猜想及在编码密码方面的应用,解析数论和代数数论的核心问题,结构图论和组合图论有限维空间和p进数域上的Fuglede问题与谱集猜想,p-进有理动力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围绕上述科学研究,学科承担了一大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特别是2003年至2022年期间,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56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项,包括4项国家杰青、3项国家优青和3项国家重点项目,一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具体如下:
国家级重要项目:
邓引斌200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朱长江2006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彭双阶2011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朱长江201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周远扬2016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彭双阶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郭玉劲2022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付小叶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张 健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
訾瑞昭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省部级高质量研究成果奖:
汪更生2004年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朱长江2007年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朱长江2008年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邓引斌2009年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李工宝2010年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5)学术交流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学院先后邀请了700多人次国(境)外专家及近千人次国内专家来我院讲学并开展合作研究。其中,院士和国内外知名教授70余位,如吴文俊院士、丁夏畦院士、郭柏灵院士、李大潜院士、江松院士等。学院教师每年参加学术会议平均70余人次,学术访问平均30余人次。
学院还注重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如2012年举办了试验设计及其应用研讨会暨中国数学会均匀设计分会学术年会;2013年举办了中韩编码理论及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举办了偏微分方程与变分法国际会议、两岸三地动力系统及相关课题研讨会、动力系统及其在生命科学的应用大型学术会议;2015年举办了全国分形几何会议、第13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暑假讲习班”;2016年举办了“非线性分析国际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非线性泛函分析会议”;2017举办了年第二届“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学术论坛,辛周平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与会代表100余人。同年举办了“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青年学者论坛;2018年,举办了“混合型偏微分方程暨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的学术研讨会;2020年举办了“群及其表示”研讨会,同年3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彭双阶带领团队共克时艰,在基金委和数学界同仁的全力支持下,率先组织并成功召开了线上学术会议“第五届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此次会议线上参会人员达200余位,为疫情之下全国的学术交流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自2016年以来,本学科连续组织举办了6届“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系列学术论坛,主要围绕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非线性椭圆方程、临界点理论、非光滑分析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为国内外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
另外,学科还定期举办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群与代数及相关问题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每年举办数学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会,多次举办武汉地区偏微分方程研讨会等小型学术会议,积极推动学院科研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
(6)重点平台
2002年,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最优控制与离散数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挂靠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处,汪更生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于2006年通过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组织的验收评估,并于2007年4月被批准正式挂牌成立。此时,实验室转为挂靠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并更名为“数学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由李大潜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工宝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2021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管理队伍进行了换届,由李大潜院士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江松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双阶教授任实验室主任,郭玉劲教授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近10年来,实验室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增加,Invent.Math.、Comm.Pure Appl.Math.、Mem.Amer. Math.Soc.、J.Diff.Geom.、Annuals Statistics、J. Amer.Statistical Association、Bioinformatics、J.Math. PuresAppl.、Adv.Math.、Math.Comp.、Comm.Math.Phys、Proc.Lond.Math. Soc.、Arch.Rational Mech.Anal.、SIAMJ. Numerical Analysis等权威性期刊均有见载。不仅如此,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含海外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举办各类学术会议或论坛40余次,实验室成员获得各类人才项目或称号28项(个)。
(7)研究生培养质量
多年来,本学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鼓励研究生与导师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以学院四个研究中心为依托,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加快推进学术创新计划;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鼓励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交流活动等。
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培养成绩显著。在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学科竞赛与建模等方面,我院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宽广、学术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系统知识掌握牢固、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具体表现如下:
①科研成果丰硕。在校生在偏微分方程、非线性泛函分析、动力系统与分形、群表示论、数论、图论和编码等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见载于J.Diff.Geometry、Adv.Math.、J.Funct.Anal.、J.Algebra、European J.Combin.、SIAM系列和IEEE系列等国际权威期刊。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多人获得提名奖,十余位博士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一大批硕士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士论文奖。另外,张玉越参与合作的科研成果发表后被SIAM News做专文介绍。
②国际交流活跃。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应邀赴美、英、澳、法等境外高校接受联合培养并开展学术交流,其中有14位博士生获得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共有近100名研究生参加了美国数学会地区性会议等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
③竞赛成绩突出。在校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比赛中共获得60余项奖励,博士研究生刘润润、李奇等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全校每年不超过4名研究生获奖)等一批校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