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历史

学科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历史 -> 正文

学科成长早期(1953年—1982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

学科成长早期(1953年—1982年)

1953年—1982年是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数学学科成长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学科方向初具雏形,学术力量不断汇聚,研究成果初步显现,为学科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教师队伍建设

1952年数学系成立时仅有13位教师,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李修睦主任从四个渠道引入新教师,为数学系注入新鲜血液。第一,从兄弟院校物色一批既有学术专长又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来系任教。其次,从武汉大学等校毕业生中挑选一批新生力量扩充教师队伍。第三,从优秀的中学教师中挑选一批来系任教。第四,从本校优秀的毕业生中选一部分留校任教。

在建系初期加入我校数学系的教师有:留美哈佛大学毕业的杨善基教授;留日工科大学毕业的丰道济教授、张之向副教授;安徽大学毕业的刘世伟和吴克乾;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阎家麟、蔡剑芳、高清仁、舒玉兴、孙贵灵、孔祥树、范云陞、孟宪纲;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王光发、姬振中等;1956年于本校毕业的首届本科生潘捷建、李为政、汪志文、黄传文、黄传雄、李逊、李立君、陈湘能、陈长泰等。

图2华中师院数学系首届毕业生合影(1956年8月)

学科创建期间,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杨善基教授是既有学术专长又有教学经验的典型教师代表。杨善基教授(1902—1966)是安徽怀宁县人,十九岁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是当年数学系仅招的两名学生之一。1926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怀宁中学任教。1929年考取安徽省国外留学省费生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33年回国任青岛国立山东大学讲师,同年,在山东大学纪念徐光启逝世3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作了《几何学的分类》的报告。1938年在湖南安化县国立师范学院任数学系主任及数学专修科主任。1943年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1953年至1966年任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担任《数学通报》编辑。在华师工作期间,他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其译著《微分几何学》,成为高校教材或重要教学参考书。

由于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至1957年9月,数学系就建立起有专任教师40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7人,助教27人。发展到1981年,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51人,助教42人。该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建系早期的教学工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数学学科建设初阶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建系初期的教学压力得以缓解,但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成为新的紧迫问题。李修睦教授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在任时分期分批把青年教师送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重要研究机构和名校进修学习。不少教师学成归来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如潘捷建老师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研究生,师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许宝騄先生,学成回系后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了专业素养,培养了研究兴趣,提升了研究能力。1953年至1982年,在老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数学系教师在数学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领域(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计算数学》等国内一级核心专业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6篇,有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81年,华中师范学院成立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室,李修睦教授任主任。1982年,数学系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个学科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这一时期主要学术带头人有李修睦、陆秀丽、潘捷建、邓宗琦等教师,他们为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个学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3陆秀丽(左3)与师生研讨问题(1982年6月)